不置可否,主题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当一个作者花了大把的时间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桥段设计等元素奋力打磨,主题却往往被忽视了,与其说忽视不如说是不敢正视,因为主题往往是作者心中最深的秘密,他暴露了自己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将这个秘密公布于众需要胆量。
“主题(Theme):你的电影是角色之间不同信仰体系所进行的一场辩论。在剧本里不断受到挑战,但最终获胜的信仰体系,就是你这部电影的主题。你要了解它,明确地把它表达出来,要相信它,对它有热情,而它会化身为一个有力量的剧本。” 摘录来自: 《好莱坞编剧的生意经》
这句对电影主题的定义非常精辟,事实上剧本中人物不断的冲突争吵和解都是这个价值观的辩论。我记得在台北看了《小丑》,小丑这个人物在世界的爆红以及这部电影巨大成功让我感到不安,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但现在回头看其实就是这场辩论中小丑赢了,他不仅仅在电影中赢了,也赢了很多世人的喝彩和追随。我说不安不是要否定它,而是长期在中国所受的教育让我暗自问自己:这样竟然也可以?但也有另一个问题问自己:这个世界今天在想什么?
今天在回看自己的电影剧本,我也在不断地观察和挖掘主题,我说观察一点都没错,就是跳出我这个人的躯体,用另外一个人眼睛去看这个故事和作者(我)的关系,为什么这个作者脑海里产生这样故事让他非要吐露?而这样以第三者的角度看问题并挖掘主题的好处就是可以平静叙述。事实上这也符合我追求的风格,当时之所以选择以单机手持,无配乐的拍摄技法,也是尽量营造一个第三旁观者的感觉。
发一个我认为比较属于用这第三只眼看《欲望号街车》剧本之后主题:
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一些敏感、性感而浪漫的人物被那些自认为正常其实冷酷而残暴的人视为不合时宜,并遭到对抗;而在其他人眼中,他们则被视为威胁。他们被这个普遍缺乏怜悯之心和理解的社会所毁灭。